晚次鄂州
卢纶
云开远见汉阳城,犹是孤帆一日程。
估客昼眠知浪静,舟人夜语觉潮生。
三湘愁鬓逢秋色,万里归心对月明。
旧业已随交战尽,更堪江上鼓鼙声!
“三湘愁鬓逢秋色,万里归心对月明”名句解析
三湘:湖南有湘潭、湘乡、湘阴,合称“三湘”,这里指湖南境内。安史之乱中,诗人被迫浪迹他乡,这首诗是他由鄂州(湖北武昌)往湖南去的时刻写的。诗人的家乡在蒲州(山西永济),而今单身一人流散三湘,又逢秋色遍地,明月对愁的夜晚.万里乡思怎么能以自禁呢?于是情来笔至,写下这借景抒情的思乡名句。
【参考译文】
彤云散开,远远地可以看见汉阳城,然则行船漂流还要一天的旅程。商人知道日间浪静安然入睡,船夫在夜间措辞觉得潮流涨了上来。三湘时价寒秋,两鬓生出了鹤发,离家万里瞥见明月思归的心更深切。家产已经跟着战乱损坏殆尽,哪能忍耐再听见江上的鼓角声。
【赏析】
本诗作于安史之乱的前期。诗人历久在外漂荡,心中苦闷,面临其时的战乱社会,诗人心中充斥了愁情与乡思,加倍盼望安宁的生涯。全诗意义深入,转承天然自在,淡雅含蓄,纯朴热闹,饶有情味
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诗。首联写“晚次鄂州”的心境。彤云散开,江晴和明,举目远眺,汉阳城依稀可见,因为“远”,还弗成及,船行尚须一天。如许,今晚就不得不在鄂州停泊了。诗人由江西溯长江而上,必需经由鄂州(治地点今湖北武汉市武昌),直抵湖南。汉阳城在汉水北岸,鄂州之西。起句即点题,陈述心境的喜悦,次句突转,泄漏沉郁的心境,用笔腾挪跌荡放诞,使平庸的语句表现奥妙的思致。诗人在战乱中风浪流浪,对行旅生活早已厌倦,巴不得早些得个安憩之所。是以,一到云开雾散,见到汉阳城时,怎能不喜。“犹是”两字,突显诗人情感的骤落。这二句,看似平凡叙事,却仿佛使人听到诗人在拨动着哀婉缱绻的琴弦,倾吐着孤凄苦闷的襟曲,透纸贯耳,情韵不匮。
次联写“晚次鄂州”的情状。诗人简笔勾画船舱中所见所闻:同船的商贾日间水窗倚枕,不觉酣然入梦,不问可知,此刻江上扬帆,河清海晏;夜深人静,忽闻船夫相唤,杂着加缆扣舷之声,不问而知夜半涨起江潮来了。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,然而文字中却泄漏出他日夜不宁的缭乱思路。所以尽管这些看惯了的舟行生涯,似乎也在给他平增枯涩乏味的生涯感触感染。
三联写“晚次鄂州”的联想。诗情面来笔至,借景抒情:时价寒秋,恰是令人觉得凄凉的季候,无穷的难过已使我两鬓如霜了;我人往三湘去,心却驰家乡,独对明月,归思更切!“三湘”,指湖南境内,即诗人此行的目标地。而诗人的故乡则在万里之遥的蒲州(今山西永济)。金风抽丰起,落叶纷下,秋霜落,青枫凋,诗人无赏异地的秋色之心,却有思久其余家乡之念。一个“逢”字,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悲凉接洽起来,移愁情于秋色,妙合无垠。“万里归心对月明”,个中不尽之看法于言外,有迢迢万里不见故乡的悲悲戚戚,亦有音书久滞萦怀妻儿的凄凄苦苦,真可谓满腹忧愁,煞是动听肺腑。
末联写“晚次鄂州”的感叹,写诗人有家弗成归,只得在异域异域颠沛奔走的原因。最后二句,把忧心愁思加倍地深化了:田园家计,事业功名,都跟着一直息的战乱损失殆尽,而狼烟硝烟未灭,江上仍然传来干戈鸣响,战鼓声声。诗人固然远离了沦为疆场的故乡,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,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。诗的最后两句,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联合起来,使此诗具有更年夜的社会心义。
这首诗,诗人只不外截取了流散生活中的一个片段,却反应了辽阔的社会配景,写得连环承转,意脉相连,并且迂徐自在,曲纵情致。在构想上,不消典故来支持诗架;在说话上,不消艳藻来求其绮丽;在抒情上,不消泼墨来露出筋骨。全诗淡雅而含蓄,平易而灼热,读来认为舒服自如,饶有韵味。